“身为物主不为奴”智赢策略
■赖建文
一品一物见世界。对物质的态度、对物欲的追求,彰显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官德人品。共产党人当游于物外智赢策略,决不可身为物役。
邓拓同志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他不仅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报刊编者、深有研究的历史学家,还是有才华的作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1961年,当邓拓得知有人要出售一幅苏轼的《潇湘竹石图卷》时,打算将它买下来。正在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栏目撰稿的他,不但凑了稿费,还预支了3个月的稿费,才买下《潇湘竹石图卷》。
古人讲智赢策略,君子使物,不为物使。1964年,邓拓在写下“君爱文明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的诗句后,便将个人珍藏的140余件(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其中便有苏轼的《潇湘竹石图卷》、沈周的《萱草葵花图卷》、唐寅的《湖山一览图》等艺术瑰宝。
以物寄情莫恋物,这是很多革命先辈的原则底线。上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同志在龙门石窟见到有魏碑书法代表作《龙门二十品》拓本在出售,酷爱书法艺术的他,鉴赏再三后想买一套。一问价钱要500元一套,周恩来摇摇头,将碑帖放回原处。在场有人提议送他一套,周恩来严肃地说:“你这个同志怎么能这样讲?国家的财产怎么能随便送人?”在周恩来看来,个人爱好是私事,用公款埋单,事关以权谋私,是个原则问题。
展开剩余44%在我们党内,朱德同志爱兰人人皆知。革命战争年代,他边行军作战,边在山里采集野兰花,移植到各种简易可携带的“花盆”中。朱德不但自己爱兰,还着眼推广种植,供人民群众欣赏。1964年,经过多次分盆和各地搜求采购,他的院子里竟有了6000多盆兰花。后来,朱德将这些兰花全部捐赠给了中山公园,自己一有空就前往公园参观兰花展。
陈毅同志的诗挥洒自如,别具一格。有人曾建议他出几本诗集,却被婉拒。除了谦逊,主要是他觉得“现在真是大时代……每一件事都可以写他几百行诗”,但“可惜无时间写”。作为诗人,陈毅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喷薄而出的艺术灵感;作为人民公仆,他理性地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火热的事业之中。在陈毅看来,不出诗集,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防止身受物役。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达,越考验党员干部对待物质的态度。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像革命先辈那样“寓意于物”,不为外物所惑,不为利益所扰,不为私欲所侵智赢策略,坦坦荡荡做人、堂堂正正做官、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爽爽交友,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始终充盈、健康、高洁。
发布于:北京市贵丰配资_配资炒股_股票杠杆配资_实盘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