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又称蒙古汗国,是后世学者对13世纪蒙古人所建政权的称呼。所谓帝国指的是作为统一体存在的蒙古帝国。开始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金富宝配资,分裂于公元126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帝国存在了54年,共历4汗。
蒙古帝国世袭图
一、蒙古帝国的起源与成吉思汗的崛起(1162 - 1206年)
铁木真
在公元12世纪,蒙古草原上分布着众多部落,这些部落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之间时常发生争斗与冲突,互不统属。此时,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 - 1227年)诞生并逐渐成长为蒙古帝国的缔造者。
展开剩余95%成吉思汗家族
铁木真出生于乞颜部贵族家庭,但其童年时期却历经坎坷。他的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部诬陷毒害后,乞颜部众离散,铁木真一家陷入了困苦的境地。然而,铁木真并未被困境打倒,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开始逐步复兴乞颜部。
铁木真
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铁木真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手段。他首先与安达札木合结盟,利用札木合的势力击败了周边的一些小部落。但后来,由于札木合企图独吞权力,两人反目成仇。铁木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又在十三翼之战中虽败犹荣,这反而增强了他在部落中的威望。
蒙古统一各部
铁木真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他不断征服周边的部落,如乃蛮部、克烈部等。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起了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建立国家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他推行千户制,将百姓划分为95个千户,每个千户由万户长统一管理,这一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还制定了札撒(法律),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二、成吉思汗的西征与蒙古帝国的早期扩张(1206 - 1227年)
蒙古灭西辽
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开始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外部世界。他的军事天赋和组织能力使得蒙古军队成为一支所向披靡的劲旅。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
蒙古军队对外扩张的第一个目标便是西辽。蒙古军队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西辽的军队,占领了西辽的大部分地区,这为蒙古帝国向西亚和中亚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
蒙古西征图
接着,成吉思汗将重点放在了西域地区。他对西域的征服堪称蒙古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蒙古军队在1219 - 1225年的西征花剌子模之战中,采用大规模分进合击的战术。花剌子模虽然是一个强大的中亚帝国,但面对蒙古军队的灵活机动和猛烈攻击,显得不堪一击。蒙古军队在拔都、哲别等将领的率领下,一路横扫花剌子模的各个城池,如不花剌、撒麻耳干、玉龙杰赤等。这场战争使得蒙古的势力深入到了中亚和西亚地区,大量的人口、财富和土地被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
成吉思汗西征
在西征的同时,蒙古军队也对西夏和金国发动了攻击。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成吉思汗虽然最终去世,但西夏在蒙古的持续打击下令,最终走向灭亡。
三、窝阔台汗的统治与蒙古帝国的进一步扩张(1229 - 1241年)
窝阔台
成吉思汗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与蒙古的传统,由他的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
窝阔台汗继位后,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扩张遗志。在对南宋的战争中,1235年,他制定了大规模的南伐计划,兵分几路南下。这一时期的南宋政权,虽然已经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但在长江流域仍然具有一定的防御力量。蒙古军队在进攻南宋的过程中,采用了较为缓慢而稳扎稳打的战术,在四川、荆襄等地与南宋军队展开激战。在战争初期,蒙古军队获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战争陷入了长期的僵持状态。
长子西征金富宝配资
在对欧洲方向,1236 - 1241年,窝阔台汗派遣拔都、贵由、蒙哥等诸王率领大军西征,史称“长子西征”。蒙古军队西征欧洲时,在拔都的率领下,首先征服了伏尔加河流域的保加尔人等部落,然后进入钦察草原。在那里,他们击败了钦察部的抵抗,之后继续西进,越过喀尔巴阡山,进入东欧。蒙古军队在东欧的作战极为迅猛,他们攻占了罗斯公国的多个城市,如莫斯科、基辅等。接着,蒙古军队继续深入,最远到达了奥地利的多瑙河流域。这场西征使得欧洲各国大为震惊,“黄祸”一词开始在欧洲流行,不过,由于1241年窝阔台汗去世后,拔都得到窝阔台的皇后脱列哥那的通知回蒙古参加诸王大会,远征军在主力回撤过程中对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地的战斗行动有所减弱。
长子西征
窝阔台汗在位期间,除了对外战争的胜利,还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成吉思汗时期的千户制,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四、贵由汗的短暂统治(1246 - 1248年)
贵由
窝阔台汗去世后,由于其皇后脱列哥那监国掌握朝政大权,她出于对自身儿子的考虑,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操作。1246年,窝阔台长子贵由被推上汗位。
脱列哥那
贵由汗在位期间,由于其性格残暴、刚愎自用,且与拔都等一些蒙古诸王关系紧张。他试图打压拔都等势力,为此他以西巡为名,带兵西进,企图讨伐拔都,但在途中突然病逝,统治仅维持了两年左右。贵由汗的统治使得蒙古帝国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使得大蒙古国在短期内面临着分裂的风险。
五、蒙哥汗时期的统治(1251 - 1259年)
贵由汗去世后,托雷之子蒙哥依靠拔都等诸王的支持,在1251年继承汗位。
蒙哥
蒙哥汗继位之初,面临着诸多挑战,首要的任务就是整合内部势力,巩固汗位。他开始对国内一些可能存在威胁统治的势力进行清理,尤其是针对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一些对自己即位不满的贵族,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打压他们。
蒙哥攻宋
在统一内部后,蒙哥汗着手开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派遣弟弟旭烈兀率领大军进行西征,这是蒙古第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旭烈兀的西征主要目标是阿拔斯王朝所在的西亚地区。1258年,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大军攻陷了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彻底灭亡,这是蒙古帝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军事成就,使得蒙古的疆域扩展到了阿拉伯半岛。之后,蒙古军队继续西进,但后来因蒙哥在钓鱼台身死旭烈兀急于返回蒙古本土,只留部分兵力,在艾因·贾鲁之战中遭遇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顽强抵抗而失利,暂时停止了西进的步伐。
旭烈兀西征
与此同时,蒙哥汗亲自率领大军南下伐宋。1259年,蒙哥汗在钓鱼城之战中意外身亡,他的死亡引发了蒙古帝国内部的汗位争夺,各宗王开始互相攻伐,蒙古帝国进入了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
六、忽必烈与元朝的建立(1260 - 1294年)
忽必烈
蒙哥汗去世后,他的弟弟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即汗位,建元中统。此时的蒙古帝国,同时他的另一个弟弟阿里不哥被蒙古贵族经由忽里勒台制度的推举而继位,草原上同时两个人称汗,此后两人之间展开四年之久的战争,阿里不哥战败后归降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卒于大都(今北京市)。
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之争是蒙古帝国分裂的标志,也是黄金家族内部斗争白热化的表现。此后大蒙古国的统治江河日下,由统一迅速趋于分裂。
忽必烈即位后,很快就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南宋的战争和建立自己的统治体系当中。成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王朝的继承者,正统的中原皇帝。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继续发动对南宋的战争,最终在1279年,元朝取得崖山海战的胜利,彻底覆灭南宋。
元朝的建立使大蒙古国的政治中心东移,忽必烈虽然名义上是蒙古大汗,但再也不是东抵高丽,西至斡罗思辽阔领域的真正统治者。以后,在大蒙古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元朝以及各自独立的四大汗国,即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及钦察汗国。蒙古帝国事实上已经灭亡。
南宋(1127年—1279年)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
宋朝世袭图
一、南宋的建立与高宗赵构时期(1127 - 1162年)
赵构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幸免于难的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今浙江杭州)重建宋朝政权,史称南宋,赵构即宋高宗。
南宋建立
高宗即位初期,面对金兵的严重威胁,他重用主战派将领李纲、宗泽等人。李纲提出了许多抗金的有效策略,如加强黄河以北的防线等,但高宗却无意北伐,他担心抗金胜利后,徽钦二帝归来会威胁自己的皇位。不久后,李纲被罢相,主和派开始在朝堂占据上风。
南宋世袭图
尽管宗泽积极联络各地义军,试图收复北方失地,但由于朝廷的不支持,他最终壮志未酬,忧愤而死。
绍兴和议
高宗时期,南宋朝廷在江南地区初步稳定了统治秩序,他一方面与金朝议和,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其中最著名的是“绍兴和议”。“绍兴和议”规定: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等。在军事上,南宋建立了新的军事体制,设立了“御前诸军”等部队,由岳飞、韩世忠等名将统领的军队成为南宋抵抗金兵的重要力量。
岳飞抗金
岳飞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他在抗金战争中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战绩,如郾城大捷等。然而,岳飞的北伐主张与高宗和秦桧等主和派的议和政策相悖。秦桧为了迎合金朝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与高宗合谋陷害岳飞。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大理寺内的风波亭,这一事件成为南宋历史上令人痛心的一页,也极大地打击了南宋的抗金势力。
满脸红
二、孝宗赵昚时期(1163 - 1194年)
赵昚
宋高宗赵构在做了三十六年皇帝之后,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孝宗是一位有恢复中原之志的皇帝。
隆兴北伐
即位之初,孝宗锐意进取,他起用主战派将领虞允文等人,积极整军备战。在军事上,孝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组军队,裁汰老弱,充实新兵,提高军队战斗力;加强军事训练,在各地设立“训练司”等。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发动“隆兴北伐”,以李显忠和邵宏渊为主帅,分兵两路北伐金朝。初期战事顺利,宋军收复了不少失地,但后因将帅不和,邵宏渊临阵按兵不动,导致宋军在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大败,北伐失败。
隆兴和议
北伐失败后,孝宗虽有壮志未酬之感,但也无力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转而与金朝重新议和,史称“隆兴和议”。和议规定: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侄皇帝;割让海、泗(今江苏盱眙北)、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五州给金;每年给金的“岁贡”改为“岁币”,银、绢各减为二十万两、匹等。“隆兴和议”后的宋金之间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
在内政方面,孝宗也非常重视。他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他还注重选拔人才,广开言路,鼓励士大夫积极参政议政,宋代的党争在这一时期虽然也存在,但相对来说较为温和。
三、光宗赵惇时期(1190 - 1194年)
赵惇
孝宗在位二十八年后,将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惇,即光宗。光宗在位期间,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逐渐激化。
光宗自幼受孝宗严格的儒家教育,他即位初期也想有所作为,但他性格懦弱,意志不坚。当时的政治局势中,朝堂被权臣和后宫所左右。光宗的皇后李氏善妒且专权,她与太上皇孝宗之间矛盾重重。在立储等问题上,光宗与孝宗产生巨大分歧,这使得宋朝的宫廷关系日益紧张,政治局面陷入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光宗患上了精神疾病(有说法称可能是长期的精神压抑所致),无法正常处理朝政,朝廷大臣们屡次请求光宗上朝理事,但都被拒绝。这使得南宋政权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不正常的运转状态,朝廷的政治决策受到严重影响,也导致了士大夫阶层对朝廷治理能力的担忧。
四、宁宗赵扩时期(1194 - 1224年)
赵扩
绍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迫禅位于儿子赵扩,是为宁宗。宁宗在位初期,权臣韩侂胄掌握了朝廷大权。
韩侂胄以外戚的身份进入政治核心,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排斥异己,在朝廷中兴起了“庆元党禁”。他将朱熹等道学(理学)学者定为“伪学”,对持不同政见的士大夫进行打压,许多正0r.jw0n.com直的官员和学者被贬官、免职或者下狱,这一事件对南宋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
韩侂胄
在军事上,韩侂胄力主对金朝进行北伐,以恢复中原。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发动了“开禧北伐”。北伐初期,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准备不足、指挥失误等诸多原因,很快陷入困境。金兵反击,深入南宋境内。最后,南宋朝廷不得不与金朝议和,史称“嘉定和议”。“嘉定和议”规定:宋对金仍称伯父,岁币由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增加到银绢各三十万两、匹;另加犒军银三百万两;划定疆界,与“隆兴和议”大致相同。开禧北伐的失败和随后签订的“嘉定和议”,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南宋面临的军事威胁问题。
南宋后期农民起义
宁宗在位期间,南宋的国力逐渐衰退,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政治腐败现象严重,地方上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南宋政权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五、理宗赵昀时期(1225 - 1264年)
赵昀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驾崩后,赵昀被史弥远拥立为帝,是为宋理宗。理宗即位初期,由史弥远把持朝政,史弥远结党营私,弄权朝廷达十年之久。
史弥远
史弥远死后,理宗开始亲政。亲政后的理宗也想有一番作为,他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端平更化”。这一改革旨在整顿吏治、清理财政、整顿军队等,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gx.jw0n.com各种原因,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襄阳保卫战
在对外关系上,南宋面临着蒙古和金的夹击。蒙古崛起后,开始对外扩张,南宋朝廷内部对于如何应对蒙古的威胁存在争议。理宗时期,南宋与蒙古结盟灭金,然而,灭金之后,南宋直接面对蒙古这个更为强大的敌人。蒙古大军随后发动了南侵战争,南宋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如襄阳保卫战。襄阳城坚守长达六年之久,但最终还是被蒙古攻破,这成为南宋命运的转折点,蒙古大军得以长驱直入南宋腹地。
六、度宗赵禥时期(1265 - 1274年)
赵禥
宋度宗赵禥是理宗的养子,由于理宗没有亲生儿子,所以赵禥被立为太子。赵禥即位后,南宋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贾似道
度宗在位期间的南宋,已经积重难返。他虽然即位时也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但自身的能力有限。他宠幸贾似道,贾似道在朝廷中逐渐掌握了绝对的权力。贾似道弄权,结党营私,排挤异己,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对蒙古采取了一系列的妥协政策,如向元朝(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称臣纳币等,同时在军事上也没有积极有效地抵抗蒙古的进攻。
蒙古南下
在度宗统治期间,元军频繁南下攻宋,南宋的疆土不断被蚕食。南宋各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南宋的国力也在持续的战争中被进一步削弱。
七、恭帝赵㬎、端宗赵昰和末帝赵昺时期(1275 - 1279年)
崖山海战
1275年,元军在伯颜的率领下大举进攻南宋,贾似道率军迎战于丁家洲,在兵败后逃奔扬州,这一战的失败极大地动摇了南宋的根基。不久,贾似道被罢官,后被监送途中杀害。
赵㬎
恭帝赵㬎(1275 - 1276年)即位,他即位时还只是一个年仅五岁的幼童,朝政完全由谢太后主持,南宋在元军的攻势下几乎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和赵㬎出城投降,南宋朝廷基本灭亡。
赵昰
然而,南宋残余势力并未完全覆灭。陆秀夫、文天祥等忠臣继续组织抵抗。陆秀夫等拥立度宗之子赵昰(1276 - 1278年)为帝,是为端宗。赵昰即位后,南宋军民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但由于实力悬殊,南宋小朝廷不断漂泊。最终,赵昰在海上病逝。
赵昺
端宗死后,陆秀夫又拥立赵昺(1278 - 1279年)为帝。
陆秀夫与小皇帝跳海
1279年,元军与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在崖山展开激战。在战斗中,陆秀夫看到大势已去金富宝配资,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至此彻底灭亡。
发布于:安徽省贵丰配资_配资炒股_股票杠杆配资_实盘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